绝美艳妇深圳新闻网讯(记者沈秦小艳)今年教师节前夕,刚刚被深圳市表彰的十佳优秀校长,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校长刘洪一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刘洪一结合刚结束的大运会和深职院的办学实践,对
教育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如何增强核心竞争力办出特色、如何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等问题,畅所欲言,谈出了很多真知灼见。
深圳特区报:在刚刚举办的第26届世界大会上,深职院的近万名大运志愿者表现突出,向世界展示了深圳大学生的良好形象。您对此有何评价?
刘洪一:志愿者工作是对学校人才培养综合质量的一次全面检阅。大运会上深职院的志愿者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风貌,很多以及国内外的嘉宾都给予他们很高的评价。大运会涌现了一批人们熟知的“互动哥”、“互动姐”、“擦地哥”等志愿者代表,实际上每一位志愿者都非常优秀。我们看到,他们身上表现出阳光向上、乐于奉献、吃苦耐劳的风貌和高度的感、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他们确实很可爱,改变了很多人认为中国独生子女不能吃苦的看法。
这一代青年关系国家未来,我们培养青年人不仅要教他们学知识学技能,更要首先告诉他们如何,赋予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这批年轻人身上我们看到,我们的80后90后青年一代是值得信赖的,国家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刘洪一:志愿者们的表现跟我们的人才培养是一脉相承的。我们提出要培养“德业并进,学思并举,脑手并用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德业并进,要求在学习知识技能的时候要把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以阳光心态面对人生,以辛勤劳动创造生活,以情怀融入社会”;学思并举,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考问题能力;脑手并用,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强化动手能力。这个培养可以说融汇了中华民族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并赋予时代的特点。志愿者们在大运期间的表现,充分展示了我们人才培养的特点。比如,听说有志愿者中暑,第二天志愿者们就自己制作了防中暑知识手册,并人手一册;化生学院的学生还利用所学知识,发明了一种能防中暑的“U能水”。经过良好的预防措施,第二天就没人中暑了。此外,志愿者的每个团队都办了自己的,通过微博、手机报、纸质等八大平台,及时沟通传达志愿者工作信息,分享志愿者心语。各个的名字也创意十足,比如深圳机场团队叫“深机盎然”、帆板帆船团队叫“一帆风顺”、网球团队叫“一网情深”。
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没有什么比一所学校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培养一大批社会需要的人才更重要。在当前特殊的社会转型期,与那些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盛行的社会现象相比,我们的社会更需要这样一种健康向上的,得到世界尊重、尊敬的内在,这也是一种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体现。
深圳特区报:作为一所学校,如何铸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非常重要。深职院如今成为全国高职教育的一根标杆,您认为它具有哪些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刘洪一:在最近西班牙《全球大学网络数据排行榜》对全球15000多所各类高校所作的综合排名中,深职院排第1686位,其中,在全国近千所入围的全部高校中名列第80,同类院校名列第一。这说明,深职院在中国高职院校中遥遥领先,且进入到全球应用技术类院校的先进水平,综合实力可以同国内一些重点高校媲美。另外,我们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总数高达53门,国家示范专业10个,均居全国同类院校之首;在国家级教学方面,去年我们一次就拿了4个,在全国同类高校中是唯一的,在全部高校中也为数不多。
深职院的核心竞争力首先是先进的办学和模式。我们大力“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模式。前半句话是指、学校、行业、企业四方联动,体现了办学的思想,校园有围墙、教育界,当代高等教育绝对不能走传统的经院式、封闭式办学的老,不管是什么高校,只要是培养人的,都必须敞开大门,和产业发展、社会进步紧密契合在一起,这也是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和主要趋势,我们在这方面的意识更强,将性更系统地贯穿到办学的各个环节,、学校、行业、企业都是我们办学的重要相关体,都是教育教行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后半句话,就是要把产业、教学、研发和应用服务几方面的教育功能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并加以立体推进。我始终认为,培养一个人,不能把这个人当成一个生产部件来分解,不能是这个部门生产手脚,那个部门生产头脑,然后组装在一起。培养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手能力、服务社会能力等等,这些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应始终把他当作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我们强调学校工作要把人才培养、科学研发、创新能力、生产和社会服务结合在一起推进,就是要改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脱节、教学与科研脱节、科研与应用脱节等等“两张皮”现象,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这样做可以说是在有效冲破高等教育体制中多年累积的一些弊端和痼疾。
核心竞争力的另一个方面是强烈的创新意识。我们秉承深圳特区先行先试、敢为人先的,作为特区高校,这些年我们强力推进一系列,比如,为配合《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规划纲要》和《深圳综合配套总体方案》出台的深职院“四二四”框架,立体和系统地设计实施了学校在教学、科研、人事、后勤、学生管理、国际化、院校制度等方面的总体构架;努力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强调支持,学校、行业、企业按不同的功能定位共同参与、立体推进,互惠互利、可持续发展;针对高校公共英语教学长期以来以应试教育为主、与应用脱节的问题,我们率先在全国创设“职业英语”,将职场英语、专业英语和交际英语相结合,以应用能力培养为重心,开发职场英语标准,采用“职场英语证书”代替传统的英语等级证书考试,像“商务英语证书”等已在全国各类高校(包括重点大学、综合性大学)学生中实施多年,数百所高校主动采用我们的教材,可以说为全国高校的公共英语教学带来了重大变革。这些对学生非常有益,体现了我们说的“”,“顶天”即敢为人先、争创最好,“立地”就是脚踏实地、真正有用。
再一点是我们努力打造了一支实干肯干、懂理论会技能、朴实无华的教师队伍。人是关键,实干肯干会干是关键。浮夸、玩空手道何以能成事?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教授、博士、海归的比例都比较高,甚至超过一些重点大学。但我们要求教师不能呆在书房里、书本里,要深入企业、行业、社会,了解产业趋势、企业所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研发课题,要求教学科研与产业发展同步,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同步。这些可以说都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深圳特区报:已经在中国高职教育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深职院,如今已迈入“二次创业”的新征程。在这种背景下,深职院有什么新的目标定位和新的方向?
刘洪一:在深职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我们提出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用5年的时间夯实基础,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深职院建设成为式、创新型、国际化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应用技术型大学。以杨叔子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认为《深职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准确定位了学校“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既了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目标和世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也契合了深圳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国际化城市和满足人民群众要求的实际需要,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国际视野。
刘洪一:一是走高职。即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这是立校之本。我们通过一系列办学、有效利用社会资源的举措不断深化高职教育的内涵,不断总结和高职教育的模式规律。
二是举创新旗。借鉴国外同类高校的经验,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多种学制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技术类专业学位制度,以更好地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建设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和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在产学研结合和社会服务方面,我提出要“出海捕鱼,上山下乡”,老师们要走出校园,到外面的精彩世界去找课题,拿经费,找合作平台,最后的也要流向企业,流向社会,要在企业产值的“5%研发经费”中分一杯羹,这样才能激活学校研发的活力,去突破中国高等教育研发领域的一些和桎梏,真正提高对社会的贡献度。
三是打实力牌。我们要以质量和实力取胜,从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评估督导、调整评价考核体系等方面提升实力;要从师资队伍、研发、标准创设、标志性、社会贡献度、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全方位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要打造文化软实力,使高校能成为一座城市先进文化的策源地和城市文明发展的引领者。
四是“以人为本”。即抓好队伍是根本。我提出要做到“三立六讲”,“三立”即立德、立功、立言;“六讲”即讲、习、讲责任、讲团结、讲、讲廉洁。
刘洪一:的确如此,我们的孩子到国外留学有很多学校可以选择,每个学校又有很多专业可以选择,每个孩子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而在国内,孩子们一考定终身,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用“计划经济”的方式机械、地分配学生,用一种体制化而性化的模式决定年轻人的一生,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要求有很大距离。
刘洪一:是的。怎样才能把学习的还给学生?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常跟老师们说,不能因为要你有课上、有工作量干就硬塞给学生一门没用的课,这是指挥脑袋,这个关系不能本末倒置。学校要编出一套套好的专业学习指导书,培植大量的课程组、技能组,给学生一个“课程组合+技能组合”的自主性“学习超市”,实行“工作+学习”的自主性学习安排,“方案+菜单”的自主性专业选择,“学分累计+学分银行”的管理,等等,为学生打造一个自主学习、享有较大学习自主权的学习制度。
今年,我们正在全面铺开按照专业大类招生,过去专业设置很细,井水不犯河水,现在实行专业群招生,将专业分为经济类、管理类等大的类别,考生入校一年后,再根据大类别下细分的专业选择喜欢的专业。在专业的选择上,过去是在一个“单元”里固定得很死,现在是可以在“小区”里选择了。
刘洪一:一个是专业的设置。中国内地的高校没有专业设置权,学校在设置专业时,要层层审批。的大学能不能招硕士、博士没有人批,他们有一个大学资助委员会,只负责根据办学效益进行拨款,怎么办是大学自己的事,大学可以自主设置硕士、博士课程,不需要天天跑博士点、硕士点。他们的一套自主发展、有效约束的高等教育发展机制值得借鉴,对此我前些年写了一个专题调研报告,后来北大出版社给出版了。我们在申报专业时,首先看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上有没有,专业目录更新慢,跟不上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另外,在机构的设置和管理上,有时常常把高校当成管辖下的一个基层部门,这是真正的行政化。去行政级化的关键是不能用行政式的“软件系统”来运作教育,否则就会和人才培养的规律相冲突,创新型大学、创新型人才从何谈起?!我们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知识生产国,论文发表量排在第二位,但原创性却跟不上。
为什么有“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杰出的大师?如何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的?要从体制的根本上研究,如何逐步克服弊端、完善体制,寻求的成功和效益的最大化。
深圳的高校应该有责任、有义务在这条创新的道上走下去,深圳这座的城市应当有这种担当和志向。
刘洪一:传统的本科院校更注重学科知识的体系性、逻辑性,知识本位的特点比较突出。高职院校更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能力本位,把知识的传授贯穿到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完善和发展,现在各类高校的界限出现了一种越来越模糊的趋向,很多综合性大学、本科院校也都在走和企业结合的子。
刘洪一:这是我们非常注重的方向。高职院校强化职业技能的同时,一定要突出对学生的全人培养。应把学生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去培养,而不是作为一个简单的器物和工具去锻造。我们要把人文素养、职业和职业操守结合在一起,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涵养、集体主义、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事实上,企业用人在看重你的职业技能的同时,更看重你的职业操守和综合素质。
刘洪一:我们国家把人才分为高层次、高技能两类人才,高层次的研发人才固然不可缺少,但是高技能人才也非常重要,在现代工业化进程、产业的转型升级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不少人都觉得研究型大学层次高,都去追求办研究型大学,这是错误的,国外也不是这样。大运期间举办的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中,一位外国大学的校长就说,我们不需要办出20个哈佛大学,不可能也没必要,要办出本国需要的大学就是好大学。我们也一样,不能所有的大学都办成、北大。社会对学校认可,培养的人才有用,这是硬道理。近年来,深职院连续获得多个就业大,今年上半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学校50强,2010年获评中国十大最具就业力高职院校,2009年获评全国大学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教育部前不久曾提出,将来全国90%的高校都要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道。这常必要和符合国情的。我相信,中国的高等教育将会有一个重大的转型。
我认为,科学定位,办出你的特色,能给社会做出最大贡献的大学就是好大学。对于深职院而言,我们考虑最多的是怎样提高对社会的贡献度,怎样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中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先行先试,率先进入世界同类院校的先进水平。深职院为深圳而立,也为中国而立。
深圳特区报:您是研究犹太文化的专家,我们知道,犹太民族的创造力很强,在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领域,出了很多影响世界进程的伟人。您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能从犹太文化中得到什么?
刘洪一:是一个整合性、包容性、吸纳性极强的民族,他们最大的特点是能把各个民族最优质的东西吸纳过来变为自己的东西,这一点是走遍全世界又能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我们办教育也要吸纳中外高等教育尤其是先进的高等教育和做法,这种吸纳不是简单照搬,不是克隆复制,而是要结合实际、有效化用。我们每年都会派大量的老师到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学习,现在已经同80多个境外院校建立很好的合作关系,希望将每个学校先进的要素“嫁接”到我们的办学和实践中来。
同时,犹太民族既讲究实用,又充满理想主义和反思。他们在实用主义挂帅的同时,又有很多梦想,并极具反思,善于反思传统、反思习规,甚至挑战权威,特别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消化,许多方面对我们办高等教育,特别是办创新型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刘洪一,男,1960年8月生,汉族,籍贯江苏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深圳市优秀专家,深圳市十佳优秀校长,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党委。长期在高校从事犹太文化与比较文化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及管理工作。出版《犹太》、《文化诗学》、《美国犹太文学的文化研究》、《审美文化新论》(合著)、《犹太文化要义》等学术专著多部;主编《大学素质教育的与实践》、《犹太名人传》(六卷)等多部;出版《婚礼的华盖》等译著数十万字;在重要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主持国家、教育部及省市各类研究课题数十项,获国家级及省部级教学、科研十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