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室内设计> 文章内容

学术周闭幕!成渝地区探讨双城经济圈与城乡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1-3-9 0:12:2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一碗面拐到美艳妻2020年11月22日,由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乡高质量发展规划探索”专场,在成都市交子中心隆重,分为上午的“双城经济圈的区域协同”分论坛,下午的“成都市的高质量发展”分论坛。本次专场是同衡学术周首次在以外设置专场,是本届学术周最后一个专场,也是本届学术周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个专场,共计10位点评嘉宾、16位报告人发言,用了一整天的时间,更是诞生了八届学术周以来第一次正式的闭幕环节。

  同衡副院长、总规划师、风景园林研究中心主任袁牧主持了上午论坛,来自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刘清、扈茗、彭剑波、陈珊珊、张悦、侯婉丽和杜勇,以及来自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的王强等8位嘉宾为论坛做主题报告。

  论坛盛情邀请了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尹宏,四川省区域经济研究会会长、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学主任、教授戴宾,四川大学建筑与学院建筑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赵炜,西南民族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麦贤敏,重庆万州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正高级规划师谭欣等5位专家进行精彩点评。

  袁牧副院长提到,同衡学术周自2013年开始,始终秉承“家国天下、规划纵横”的旨,今年已经是第八届。学术周的活动持续得到院内院外规划界同仁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向各位来宾表示衷心的感谢。本届学术周活动为期共七天,由同衡20年院庆典礼、未来20年专业论坛和19个专题论坛举行,今天我们举办本届学术周第19场专题论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乡高质量发展规划探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总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同衡规划院一直密切国家战略、成渝发展的新形势和相关规划的新要求,今天我们期待与专家们进行广泛的交流和探讨。

  尹 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创始人和资深顾问专家

  尹稚指出了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对成都带来的重大利好,他认为成都地区区域发展中人流、物流集聚和疏解的时空关系将从根本上改变。此外,大量政策软的统一和协同也会推进这一地区资本流、信息流加快融合与流动。他提到,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将一条外循环引领下的内循环、双循环联动式的发展径。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既是外循环战略的支点及其动力的承接者和扩散者,也在内循环的引领中起到首位的作用。他还表示,成都的文化得天独厚,对社会各阶层都有充分的吸引力和包容性,这些文化特质正好适应了当下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城市化乃至治理的现代化进程。最后,他表达了对成都及成渝地区未来发展的希冀。他相信,成都乃至以成都为核心的都市圈,或再放大到成渝双城经济圈,会成为中国未来城市治理现代化、区域治理现代化的样板。

  袁昕在致辞中表示,成渝城市群实际是以成都和重庆这两个核心城市来带动的西部地区发展的新的增长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也是国家推动这一增长极发展的新的战略举措。四川省高度重视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同衡也很荣幸承担了规划任务,也得到了成都市以及大都市圈相关单位的支持和配合。袁昕院长认为2008年、2016年、2020年是同衡在成渝地区三个重要的里程牌,并讲述了从08年汶川灾后重建至今,同衡与成渝地区的深厚渊源,在这一地区的大量工作使得同衡人对这个区域有更多的了解和思考。他进一步阐释了将成都作为此次同衡学术周分论坛举办地的初衷,希望能更贴近前线,与各位专家和领导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最后,他表达了对成都和成渝地区发展的祝愿,希望这一地区能真正实现国家的要求与期望,成为人居建设的范例和样板。

  王强从我国城镇空间和城市群演进的大趋势出发,指出人口流动集中在沿海城市群、省会地区,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以及消费需求增长。分析了产业发展趋势对城镇化的影响,指出我国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并联式发展,在整个城镇格局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是以全球城市、国家和区域中心城市作为引领,以城市群和都市圈这些优势地区作为主体,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式的城镇布局体系。其次王强总结了成渝地区的三个优势条件,分别是我国钻石型空间结构的重要一极,是全国水土人组合条件最佳的区域,是世界级的生态和国际消费中心的叠加。并对成渝科技创新、产业差异、次级节点差异做了详细分析。

  最后,他对成渝发展提出了,认为最重要的主动融入双循环,积极培育新动能,特别是要将科技创新放在核心,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住对外,包括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RCEP签署的机遇,建设全球服务资源配置的战略枢纽。同时关注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深化体制机制,探索柔性治理的模式。

  第一、梳理总结了成渝地区规划历程,并提出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规划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促进双循环的重要保障,构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打造 “一带一”和长江经济带的连接点,积极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也推动四川盆地各城市均衡发展。在产业格局和空间格局上充分利用国家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城市群次级城市发展,重塑经济地理格局。

  第二、深入分析成渝地区城市发展的特征,通过对比成渝与周边城市发展现状,提出虹吸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并列这一重要问题,并对成渝地区出现的变化趋势做了详细说明。

  第三、对于新格局下的地理空间的重塑和产业生态圈的重构,提出对成都来说要市长思维,要有区长站位,同时周边城市,要敢于突破和创新,主动承担都市圈职能,全面融入,高质量发展等新论点。

  扈茗首先从全球和区域的视野下,与全球发达的都市圈进行对比,发现成都都市圈在文化和国际交往已经具有一定的全球地位,在经济组织、科技创新、创新、宜居等方面有一定差距。其次,她将都市圈演进分为成长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时期。成长期,中心城市快速发展,虹吸效应较为明显。发展期,中心城市集聚相对迟缓,呈现圈层化差异化分布,分别在距离中心15公里、40公里、70公里和100公里形成不同的空间范围。成熟期,要素再次向中心城区进行集聚。基于以上规律,成都都市圈现在的处于成长期。最后,她分享对于都市圈未来发展的和思考。要明确战略地位,强化门户枢纽的功能。构建跨区域的共建产业生态圈,创新产业协作的模式和园区合作的模式,推动不同类型的产业载体政策叠加、体制机制共用。扈茗认为都市圈要在全球视野下都市圈发展的规律,回应市民需求,强化政企协作,其内核是深化和全面创新。

  彭剑波首先分析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背景、特征,对标长三角与珠三角区域,指出成渝经济圈目前存在次级城市缺失、中部塌陷明显、经济发展质量不均、人口虹吸现象严重等等现象,这是成渝周边城市发展必须要的核心问题。并进一步提出经济圈发展需要实现的四个方面:相对均衡的空间结构、合理的规模结构体系、紧密均衡的城市联系、协调的经济社会的综合水平。从达州实践经验中,他指出对于区间城市发展的思考:首先要四同:即战略同频、产业同链、交通同城、生活同质,同样也包括政策同力和治理同心。其次提升四力:产业力、创新力、服务力、力。最终实现三变:由区间城市变中间城市,由通道城市变枢纽城市,由被动虹吸变成双向对流,从而解决区间城市的核心问题。

  陈珊珊首先分析了对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认识,并总结为四点:成渝地区在国家的非常重大;从长远来看区域整体高质量发展是必然的;近期随着均值化的交通网络建设,各城市一定会有激烈竞争;与核心城市建立功能关联网络,尤其是对于成渝之间的成长型城市来说,有必要融入区域价值链分工。接着, 通过内江市的实践,她指出要从区域协同、市县协同、多规和社会协同三方面,整体形成全域一盘棋,塑造高品质国土空间格局。区域协同需要实现共治以及整体的生态安全格局生态协同;毗邻地区要边界,允许要素流动实现毗邻协同;注重重大设施和功能平台需协同建设;要实现科创和产业链的区域协同。市县协同则需要市县上下联动,市县形成合力,形成全域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格局。多规和社会协同则是要将国土空间规划变成一个重要的多规协同的平台,其编制过程也是解决室内重大决策,统一各方思想非常重要的过程。最后,在区域大的发展战略中,要通过区域联动,科学统筹;机制设计,形成区域合力;市县一张图多规的整体协同,从而达到最优化的配置;从而最终促进战略的优化落实。

  张悦首先通过分析中央生态文明建设中“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工作,指出 “两化”理论还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国内外以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为主的产业生态化研究比较多,但是生态产业化的研究较少,而关于“两化”融合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同时空间规划的时间径也没有明确。通过万州“两化”示范区的实践,她分享了“两化”融合工作在理论框架建立、空间融合、以及经济效益测算三个方面:指出理论框架需要辩证思维的建立,将过去机械式、被动式的转变为主动性的资源价值增值的;需要分级分区精细化差异化管控各类生态要素;以及“两化”效益要从、开发商的投入产出,社会效益等多方面进行测算。最后她总结,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从底线约束到系统思维,逐渐和发展和谐共生的过程,尽管我们对两化融合的和实践处于起步阶段,但通过持之以恒这种不断的实践,一定会构建出未来越来越成熟和完善的理论框架,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发展径。

  侯婉丽指出,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立,将原来成渝两个市辖区的辐射范围,变成了成都都市圈到重庆都市圈的辐射范围,增强了中部城市的辐射带动。通过分析成渝都市圈的经济、城镇化、产业人口等呈现哑铃型分布结构的特征,她总结了中部的县域发展的现状问题,并通过资中县的实践工作,为该类型县域发展提出以下策略。一是抓紧政策机遇,主动加强交通、政策、功能等战略对接,形成配套服务区域;二是在大格局中找准定位,实现区域率先发展;三是借势区域发展的平台,提升发展各类产业;四是提升品质,通过品质提升留住人吸引人,包括高品质的空间场景、完善的公共配套、良好的营商;最后是在做好前述的基础上,引进重点项目,主要为:符合国家未来发展的产业项目,符合区域经济产业格局的项目以及绿色化发展的项目。

  杜勇提出以人民需求为导向,对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的探索与思考。采用问卷调查、多因子交叉分析方法,开展需求的调查与分析,了解居民的需求特征,分析问题短板。并结合梓潼县项目实践,分享了人民需求为导向的县域国土空间规划实践这一命题的探索。一是广泛的城乡调查是掌握老百姓真实需求的重要途径,网络问卷调查具有直接、快捷、真实、随机的特点。二是关联调查、交叉分析对理解特定人群的需求成因具有重要帮助,应该贯穿在问卷设计和分析的全过程中。三是人与地的关系分析应该成为国土空间规划的重中之重,“人”包括各类群体,“地”涵盖耕地、宅、居住地、就业地等等,其中度的人口流动分析对认识城镇化发展的真实规律具有重要价值。四是进一步完善参与的途径和方法,强化决策会协同,增加规划的性、科学性和可实施性。

  尹宏常务副主任以“家国天下、责任担当;视角高远、学科综合;论点鲜明、论据翔实;问题导向、高屋建瓴”概括了8个主题报告的共性,以“双结构探索的目的是可复制可推广,同城化推进的目的是强主干强极核,内地都市圈构建的特点是安全,创新的焦点是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相对分离,区域协调的终极目标是城乡一体”为基调点评了8个主题报告的差别,希望彼此在专家智库、指标体系等方面加强合作、相互成就。

  戴宾教授认为今天八位发言者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从双城经济圈到都市圈,从都市圈到重要节点城市,从节点城市再到县域,可以看得出同衡围绕双城经济圈建设做了很多非常深入的研究工作,同时也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出了许多富有见地的观点和。另外戴宾教授重点对王强和刘清院长的主旨发言进行了点评,并详细介绍了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规划研究和编制的一些历史背景。

  赵炜教授认为讨论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战略问题要立足当前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来讨论。首先,成渝地区历史上既是国家战略防御的纵深,又是复杂地理和人文的前沿,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首先需要做好韧性规划,提升区域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进一步优化产业生态圈和供应链,做好风险预判、规避与控制。其次,在承担“第四极”发展重任的同时,要基于生态约束的本底条件,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创新区域协同和利益机制,形成与东部发达地区共同发展的良性。再者,成渝双城的文化底蕴和现实基础在总体相似的基础上也存在有很多历史差异,可以在进一步强化区域联系的同时,寻找到错位发展的关键着力点。最后,成渝双城是巩固西部地区扶贫攻坚的前沿,更是带动经济圈内以及西南地区城乡均衡发展的龙头,应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落实高品质宜居生活地建设的各项具体举措,全面实现人民的福祉。

  麦贤敏教授针对今天的报告,结合自己在成都工作生活,提出了几点感受和想法: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距离一流城市仍有差距,需要进一步努力提升两个城市自身的竞争力;对于成渝之间中部塌陷的情况,政策上的倾向和导向可进一步明确;关注成都经济圈对四川省州地区(阿坝州、凉山州、甘孜州)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注重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成都的发展来推动周边区域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在注重发展的同时,关注成都平原空气质量,提升宜居吸引力。

  谭欣局长认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中,除了成都、重庆这两个都市圈之外,万州、宜宾等一批城市要积极承担起次区域中心城市的职责,实现网络化城市空间发展,才能在四川盆地这个巨大的地理空间尺度上,以网络化、组团化空间布局来支撑起一个真正的双城经济圈,来承担起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成正的第四极。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更要在跨行政区域背景态优先、绿色发展,山地绿色城镇化等方面创新探索。

  同衡副总规划师、总体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健主持了下午论坛,来自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冯刚、陈海燕、刘巍、朱沛、黄志清和张谨等8位嘉宾为论坛做主题报告。论坛盛情邀请了四川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一级巡视员邱健,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曾九利,成都市住房和建设局机关党委刘坚,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郑小明,成都文化旅游发展集团副总经理张婷等5位专家进行精彩点评。

  王健提到,中央局2020年10月16日刚刚审议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并且强调强化成都和重庆两个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上午我们以区域视角切入,下午将进一步聚焦双城之一成都市的高质量发展。成都围绕着国家的中心城市建设,提出了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空间战略,从两山夹一城,一山连两翼,城市空间格局正在展开。同时成都也是我们中国西部的生活中心,同时也是中国很重要的消费中心,从2018年开始全力推进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是在比较高的起点上,如何能更上一层楼,期待今天下午来自同衡实践和思考的主题报告,以及嘉宾的点评和分享,能够给予我们更多的。

  邱建指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在原有的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区与城市群的基础上,为促进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支撑和分担国家战略而设立的又一战略发展区域。当下中央对这个地区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与重大的期望,对于同衡能在这一关键时期召集有关专家与职能部门等多方一起共商这一话题,他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此次论坛给予了高度肯定。他希望借此机会,各位专家能分享其他区域的发展经验,并结合成渝双城地区的实际情况,就这一地区如何落实中央要求,如何践行中央提出的展开深入探讨,以期为这一地区下一步工作提出有益的意见。最后,他表达了对各位到场嘉宾及观众的热烈欢迎和美好祝福。

  详细介绍了城市副中心目前的规划建设情况,包括对副中心城市发展价值观的理解,认为城市建设要从资本扩张逻辑转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介绍了副中心“一带一轴多组团”整体空间结构,以及“1+12+N”的规划编制体系。同时,介绍了城市副中心老城区与更新工作的基本情况,基于精细化工作方式,提出了我们规划师的价值——把每一寸土地摸清楚并制定能引导多部门协同的实施计划。最后介绍了副中心在探索建立责任规划师、责任建筑师等长效机制方面的实践,涉及制度搭建、组织培训、活动宣传、平台搭建、绩效考核等等一系列的活动,强调在基层也需要有规划力量的介入。

  一是城市体检的内涵。对城市运行状态的监测、检查、分析、评价以及实时的反馈,它体现的是城市的精细化治理水平。二是城市体检的实践。构建特色指标体系,应用数据,确立体检标准,研判城市发展坐标,开展专项体检,体现参与。三是城市体检的应用。找准城市突出亮点,发现城市现状问题,提出发展。

  最后提出,一是建立城市体检的常态化机制,来适时推动城市的有机更新,通过建立城市体检工作平台,收集数据,来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以问题为导向来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将城市体检表现出来的问题为部门明年整治行动的方案,并纳入绩效考核的体系,五年规划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是新时期的价值观转变。包括认知提升、技术、要素协同、多元共治四个价值观转变,形成一个层次化、融合性、匹配度的园区规划编制体系。二是作为园区综合的顶层发展指南。把群体共识、目标共识和落实共识集中到一起。三是匹配地域特殊的空间行动。将宏观共识,精准传导到重要议题区,达到高效衔接。四是推动具体意图落实的项目实施抓手。从重点建设项目的统筹推进,衔接工作的行动计划,定制化的KPI目标管理与评价方面协调融合。

  陈海燕提出用光共创价值,从分析当下的,城市照明建设规划,新的规划引导三部分,并结合成都的导则和三个实践项目,探讨如何营造平衡适度的城市照明。她解读了成都市城市景观照明技术导则,第一是如何科学设置指标体系,第二是如何正确引导照明手法。以需求为导向,以事实为依据,建立相对比较科学的指标体系。采用内透或者是模拟内透的方式,降低建筑上强度和对比度,正确引导照明手法。并结合成都人民南、交子大道、蜀都大道三个不同空间,进行探讨如何营造平衡适度的城市照明。最后提出,要用科学的规划方法,恰当的创意方案,以及可持续的运营模式,才能够带来平衡和适度的照明。

  刘巍以市海淀区学院街道为例,分享了在规划编制、研究过程中,规划师、企业单位、高校教师和学生以及社区居民等积极参与的实践。通过开展城市设计节活动,将不同人群的智慧吸纳到对街区的一些发展规划和目标内容里,并不断实施完善。在推动海淀区国际人才建设时,刘巍提出我们的城市已经进入到了满足多元需求的品质提升阶段,而针对这些多元的需求的品质提升,我们认为从几个层面需要进行落实。一是从社会的层面,结合城市更新的契机来提升城市的品质。二是要把感性的认知需求变成和控规配套的专项规划,而这些专项规划需要我们不断吸纳社会资本的参与和社区的自治。三是需要不同层面的精细化的实施,而这些实施的过程需要制度的创新和机制的创新。

  朱沛基于公园城市的,以眉山天府新区为例,提出了在微观层面特色营造和风貌管控四大着手点。一是要塑造高品质的,提出重点关注山水林田湖非建空间的资源管控;二是要营造高品味的生活,提出以人的需求为核心,探索公园和城市有机体的营造,来满足人的需求、人的感受和人的活动;三是要打造高融合的业态,提出要积极引导生态价值向物质产品、生态调节以及生态文化服务方面;四是要落实高效能的治理,提出构建一个新时期全要素分层次多元化的规划管理的体系。

  朱沛最后总结强调在公园城市下,核心是围绕人的感受,重点是从引人、营城、美境、筑业四个方面着手特色营造和风貌控制。并畅想提出未来不再是在城市当中建公园,而是在公园里建城市。

  其次结合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在成都地区开展的一系列乡村振兴规划实践,提出县域的层面乡村振兴应强调系统性,聚焦发展动力和要素支撑的问题, 通过遵规律、重传导、全要素、促融合、强实施、重贯宣,来应对这种规划转型下的全域全要素的管控以及乡村地区五个振兴的发展;在产业功能区层面的乡村振兴强调响应性,通过产业生态圈的六个维度的生态构建,以服务维为骨架,以科技维为大脑,以生产维为土壤,以设施维为支撑,以劳动维为血脉,以公共维为养料,来打破过去行政区划各自为政、同质化发展的困局,加快整个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这种区域经济的组织和空间结构的组织,来引领和保障这个产业功能区的融合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最后以龙泉驿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为例,强调从主导多元主体、更加注重系理和从输血式规划造血式规划三个维度方面来实现乡村规划的赋能,进而推动实现生态高质量、内外双循环的城乡融合。

  其次张谨以近年来开展的金沙遗址博物馆、蜀王府等若干设计实践案例,介绍了、资本方、建筑师以及文物(包括考古)方面对在文化遗产中会有不同的原则和,四个利益方的有的可以协同,有的会冲突。最后张谨提出了利益各方应该朝着文化,增强文化展示,并将其作为城市核心竞争力方向上共同努力的愿景。

  邱建巡视员首先从他作为规划专业负责人和甲方与同衡的合作谈起,肯定了其在全国以及四川多年来所做的工作。对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邱巡视员指出,规划、建筑和景观等设计师在这项塑造国家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要充分发挥其专业技能优势,有层次、有系统的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他还特别强调将打造高品质宜居地,将延续和巴蜀文化放在成渝双城建设的重要地位,指出宜居的和独特的文化是成渝吸引人口聚集、提升城市品质的关键。最后,邱巡视员希望成渝共同唱好双城记,互助,为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做出重要贡献。

  曾九利副局长对同衡20年来所取得成绩表示祝贺。她指出本场主题报告涉及面广,包括国家和百姓关注的诸多热点问题。同时,从报告的项目中能够感受到规划师的高度的责任心和创新,并对同衡在基础社会治理中表现出的规划温度表示赞扬。曾局长还指出以人为本在规划中具有重要性,将视角从注重宏大叙事转向关注人的需求,是适应新时期转型发展的要求,也体现出规划的真正价值。最后,曾局长希望同衡能够更多的参与成都的重要工作,为成都的规划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刘坚首先对当天下午的主题进行了点评,指出其有三个特点:第一是选题切合实际,选题都符合成都市高质量发展正在面临的问题;第二是报告的内容体现了新发展,遵循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第三是报告的质量很高,提出了合理科学的观点和,尤其是关于成都夜景营造和体育中心蜀王府遗址的性,给人耳目一心的感觉。刘还介绍了成都市城市建设“十四五”规划编制以及未来要进行的工作,指出通过先进的建设手段和管理机制,助力成都高质量发展和三城三都建设,推动双城经济圈发展。

  郑小明总规划师十分肯定了本次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为主题的论坛,也对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见解,他指出周边地级市的发展面临有两个焦虑,一个是动力焦虑,一个是径焦虑。相较与成都和重庆在双城建设上拥有较多的资源,成渝之间的地级市由于财政问题在高质量发展临巨大的困境。对此,郑总规划师提出借鉴从以来提出的分步走的战略,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部分重点地区,先发展带动后发展,最终实现成渝经济圈的全面高质量发展。最后,他希望同衡“国家队”能够发挥其创新优势,敢于打硬仗,为成渝发展做出贡献。

  张婷副总经理结合成都十四五规划,认为成都提出的66个产业功能区的城市之是符合未来城市发展模式:多元化、分散化、郊区化、自足性。未来城市发展并非反超特大城市,而是反单中心、反长距离通勤、反长半径自足,所以小城镇或特色小镇并不符合未来城市趋势,而大中小城市齿轮型咬合形成的城市群,并以此构建产业链和产业生态圈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也是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径。或者,中国将会以超特大城市发展探索为全球城市发展提供中国径,并引领全球城市化第五代浪潮。

  本次20周年院庆活动和学术周四川专场的主持人袁牧副院长,饱含感情地回顾了同衡创始至今20年来的流金岁月、同衡学术周的进化历程。同衡规划院由5人创始团队,发展成为现在1700余人的大型规划设计机构,一共做了将近1万个项目,积极与国家发改委、自资部、住建部、大学开展合作,深入参与到一系列国家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中,其中的趣事、不易、成就溢于言表、浮于眼前。同衡学术周时间上从最初的三天半到现在的七天,形式上从一开始请外部专家给同衡人讲课,演变到相互的学术交流,再到后来同衡人进行技术和的输出,举办地点上从到、成都两地,发生了很多变化,已经逐渐成为城乡规划行业具有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最后,袁牧副院长祝愿明年的中国、明年的、明年的成都也能更好,不再有,不再有瘟疫,一定会是一个顺顺当当的一年。* 注:本文内容根据现场发言整理,已经专家审阅

  (本场同步在同衡直播间、国匠城bilibili主页、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搜狐城市、筑龙学社、一点资讯等平台直播,上万网友同时观看,线上讨论热烈。)

  关于“同衡学术周”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孕育于中国特色规划体系,脱胎于大学建筑学院,诞生于世纪之交,依托大学的综合学科与产业优势,致力于开展国家与地区宏观发展政策研究以及人居建设工程的技术研究与实施,为国家部委、各级部门、企业等提供研究和咨询服务。同衡多年来“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思想,于2013年起每年策划举办“同衡学术周”,邀请跨行业专家及行业同仁共同聚焦社会热点,畅谈城乡百态,实现学术思想的博采众长、不断创新,为行业带来耳目一新的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