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商品上贴着防伪标签已司空见惯。刮开涂层后登录指定网站查询,显示该码为“首次查询”,或是直接显示为“真品”。其中有些标签指定的网站中,还带有“315”之类的字样。
晚报记者查询发现,消协并没有开展过这样的业务,此类标签指定的网站大多是商业网站。带有防伪标签的就一定是真品吗?不一定。在电商网站上,可以找到无数出售此类标签的店铺。
而想要得到这样的标签,不需要任何真正的“真品认证”手续,只要在电商网站上直接购买,量大的话,平均每个防伪签仅几分钱。
之前的电商打折促销活动中,小李购买了不少东西。大包小包寄到之后,小李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其中不少东西上都贴着“刮涂层,输数字,查”的标签。从几百元的数码用品,到几元一包的厨房用快干抹布,居然都贴着防伪标签。
这类标签,小李之前也见过不少,“名牌家电、数码产品常见这种标签,都是去指定网站查询。为了防止有人冒用标签上的防伪码,有些网站直接显示验证码代表的货物,有些官网并不直接显示,而是显示此码已被查询的次数。如果是真品,肯定是显示第一次查询。”
可是,为什么连很便宜的商品上也都贴上防伪标签呢?他注意到,此次收到的几种物品中其中两个不同的品牌,其验证指向了同一个网站——“×××。而且,这两种物品都是普通、便宜的日用品。他对这种验证方式产生了怀疑。
再回到电商网站一搜索,他惊讶地发现,电商平台上竟然有数不清的店家,正在出售此类防伪标签,平均每个标签价格不过是几分钱。“既然任何人都能花钱买到,贴着这种标签还能代表是真品吗?今后得多个心眼了。”
晚报记者查询了小李手中的几个防伪标签,其查询结果有的显示“真品”、“正品”,有的还显示查询次数,也有的能显示出生产厂商的名字。
记者在电商网站上搜索“防伪标签”发现,目前此类物品分为多个品种,传统的一次性拴扣、镭射标签,还有小李说的这种刮涂层后到指定网站输入查询码的标签。除了可以上网,也可以通过400、800等服务电话查询。而这种标签的价格,一般在每个几角钱到几分钱不等,多个商家打出“1万枚180元”,平均每个才1.8分钱。
记者与几家商户联系,他们均表示,这些标签的涂层下面一般为十多位的数字字母组成查询码,而查询码均可在标签上指定的网站查询,网站有后台的数据库,标签印刷的时候,涂层里的内容已经进入数据库,所以不必担心查不到。“贴上这个,让您的商品显得正式、上档次。”一名卖家说。
也有卖家坦言,他们并不知道买走标签的人会将它贴在何种商品之上,“那就是人家的事儿了。”记者追问,会不会有造假者使用这种标签?卖家回答,“不知道。”据卖家们说,除了厂家之外,会有很多网络电商的店铺买来标签,直接贴在所售商品上。
咨询时,一名卖家先提出了要求,购买者需要出示盖有公章的委托书,写明某公司委托印刷单位制作一定数量的防伪标签,还需要向验证网站所属公司汇款1分钱以便实名认证,经过认证后定制的标签,查询结果中还可以包含制造商、代理商的单位名称,看上去更“正式”。
而如果没有这些手续,“那您就买通用的标签吧。”说罢发来链接,平均每个标签价格3角,同样“量越大越便宜。”
通过卖家提供的样品图片,晚报记者找到了多家防伪查询网站。打开网页后记者看到,这些网站的域名中常见“315”字样,而在网页里也都是带有315字样的网站标识。网页内容可见与打击伪劣商品有关的政策、新闻,就连页面下方的“友情链接”,都是通往商务部、采购网、质监局等部门。
不过,蹊跷的是,这些网站大都没有明确的介绍,比如写清所属公司或是所属机关单位。只有极少数在最下方写明网页所有者是“××公司”。
消费者小李之前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我认为,这种网站是故意让自己看上去像是与消协有关,让查询者误认为其具有权威性。”
而通过这些网站的ICP(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备案号,记者在工信部网站上查询发现,这些网站均属于商业公司,其中有些公司甚至包含多个“315”字符段的域名。查询发现,这些网站涉及的公司,并无任何一家与消协等消费者权益权威机构有关。
随后晚报记者咨询中国消费者协会和市消费者协会。工作人员均表示,从没办过此类防伪查询的业务,并且此业务不属于消协职能。有工作人员说,“315”目前也并不属于代表消协的专用称谓,只是一个被广泛使用和接受的代称。换句话说,这三个数字出现在其他场合并不违法。
对于这些网站提供的所谓“防伪查询”服务,市会电子商务研究会会长邱宝昌律师认为,以《消法》等法律为依据来看待这些行为,如果防伪标签没有起到防伪的作用,那么这种行为涉嫌违法。“如果制造假冒伪劣者使用到这些标签,无疑标签制作者、查询网站都起到了的作用,相当于提供了虚假证明。”
“如果出售者明知道有人造假,还将这样的防伪标签出售给造假者,无疑是违法行为。”大成律师事务所卢明生律师说,但他注意到,现行法律对于此类服务并无更详细的,而这类服务也确实是部分生产企业、商户销售所为,“所以这种标签的使用,有待法律进一步完善。”
至于将“315”数字用在域名的做法,卢律师认为,这属于打擦边球的行为,“315这个数字的使用,现在并没有法律,所以还是期待工商或者网络监管部门对其进行明确。”
小李回顾自己双11、双12两次购物的“”,他说,买到的东西都挺满意。经过之前的精挑细选,无论商品是否名牌,无论价格是高是低,他没有发现其中有真正意义上的“伪劣”商品。“网购也有投诉的渠道,多看看评价不难买到好东西。”而那些防伪标签倒是让小李有些不快,“买到的东西挺划算,但想到防伪标签我就有种的感觉。标签随随便便就可以买、可以贴,只能说明卖家对自己的商品缺乏自信。如果商品质量足够好,何必要用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方法,往自己脸上贴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