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讯(记者 陶凤 吕银玲)9月19日,中关村000931股吧)论坛全球科技创新智库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工程专家侯立安作了题为《疫情视阈下的室内空气污染控制》的主旨报告,介绍疫区室内污染如何控制,如何空气质量等问题。
侯立安对室内空气中病原微生物污染来源进行了分析,指出室内空气污染物来源复杂,可通过室外空气、建筑本体及设备、人等各种源头进入室内环境,呈现出复合污染特征,对室内空气净化提出新的挑战。
“新冠病毒等呼吸道病毒传染病成为公共卫生的重大,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每人每天大约要在室内度过70%以上的时间,室内空气微生物来源复杂,易于,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多种多样的危害。”侯立安表示,面对的疫情,要加强空气净化技术及装备研发,尤其适用于病毒微生物的去除技术,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保障人体健康。
其中,要研制智能化的监测、采样和分析设备。侯立安指出,目前先进的空气污染物监测、采样和分析设备几乎都被国外企业垄断,我国亟需开发先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气溶胶监测分析仪器。推进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智能化远程系统开发和应用,对空气质量状况进行,联动空气净化系统,实现对空气质量的监测与净化。
同时,要开发先进的新风系统。疫情下的新风系统研发要严格按关规范,治疗室及病患区的气流定向流动,确保新鲜空气依次流过清洁区(医护人员停留区)——过渡区——传染区(患者)——排风口排出。加强进风和排风的空气净化,确保人员所呼吸空气的新鲜程度,避免交叉感染。设备要灵活方便,模块化安装,可以迅速布置到临时搭建的病房。
侯立安还提出,要研发室内空气污染治理新技术。“在空气净化器的研制中,PM2.5净化技术已相对成熟,要加强对各种VOCs、病原微生物消杀协同净化技术的研发。”同时,疫情期间,过滤式空气净化器可能存在二次污染的问题,要加强对非过滤式高效空气净化器的研发。
此外,要开发生态环保的新型材料。利用纳米、光催化等技术,开发能去除室内PM2.5前体物的生态环保建筑装饰装修材料,防止病菌附着于颗粒物。但也要重视新材料新技术可能产生的二次污染。例如,纳米材料可能通过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等机制与生物大、细胞、组织和器官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危害生物体。
侯立安介绍,新风系统——室内净化——室内消毒——环保材料——排风系统全流程“五位一体”的空气净化技术,采用模块化设计,可通过灵活组合适用不同应用场景,实现致病微生物的全时段彻底消杀。“五位一体”系统有机协同效应明显,对气溶胶净化率为99.9996%。例如,智能空气质量保障系统利用现代传感器技术,在线测量室内外环境质量,反馈控制室内净化、消毒、新风等设施,实现医院等建筑内的空气质量智能化调节,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属蛇的今年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