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梁叔特地背包去了安藤忠雄的出生地,日本大阪及关西周边一带,寻觅他建筑履历里早期的经典作品。
用建筑创造与封闭的空间。不走进去,你怎么也不会发现这个位于大街一旁的混凝土建筑里的清风与徐阳。天际的阴晴风云都成为画庭的天然装饰。他的混凝土建筑就是一道封闭的世界,只有在他的意愿下,对光线的切割才能让这个别人进入这个世界里。
旅行tips:谷歌地图直接搜索“京都府立陶板名画の庭”,在京都地下铁乌丸线北山站下车出站即可抵达。开门时间:0900-1700,周一闭馆,门票100日元。
若不是因为安藤忠雄,估计我一辈子也不会有认识司马辽太郎(1923-1996)。作为战后日本文学界的代表人物之一,撰写了大量关于日本战国时代、幕府末年以及明治维新初年这三个时期的历史小说,深受读者喜爱,获得过日本最高文化勋章。他逝世后相关机构他在大阪郊外的故居修建纪念馆,安藤先生接下这个任务。
上图 这条狭长、高挑的玻璃走廊一眼望去,看不到尽头,略带神秘。后来参观了安藤数座建筑后,理解了他利用长通道(或楼梯)引领众人进入建筑的特定模式,其实这是特意创造的仪式感,一种从外部世界进入他所创造世界的仪式。右侧墙面不添加任何装饰,混凝土土灰土灰的颜色和真实的质感完露在眼前——这就是其“清水混凝土诗人”的核心要义——展现材质和素材的生命感。
只是这一次,安藤先生用混凝土的私密世界,是司马辽太郎先生那孜孜不倦的一生,那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空间,以及让所有人惊叹的两万多册个人藏书。(请原谅馆内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拍摄,所以下面室内的图片源自日本网站报道以及安藤忠雄作品集一书)
上图 进入馆内后,会发现建筑内核还是安藤先生签名式的清水混凝土样式;而最外层通透的玻璃,将阳光、海岸、绿树等外部景观都吸收了进来,站在巨大的走廊即可感受到与外部自然的联结感。这也算是一种空间变化的过渡吧?
坐在走廊里,狠狠发个呆,看着太阳缓步移动,墙壁上巨大的玻璃框阴影也在壮观地移动和变形,感觉安藤老师又在给人示范如何把玩光影的游戏。
,很多人不认识他老人家,但估计也看过它的照片。没有它,我也不会当年瞬间迷上安藤。(另一个理由我文末再交代)
走到大门一看,我晕,关门!写着要预约,我赶紧登录网址看,预约档期已经去到2个月之后了。WTF!我开始,期待有工作人员出来,我可以求情混进去看一下就好。果然,有一位男性出来了,但果断了我……我差点对着他哭了,555,怎么那么绝情呢,我大老远过来的啊!
还是好好说说这个为何让我着迷吧。这个主体建筑是一个长方体的混凝土空间,没有任何外在的窗户。
而传统里的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安藤在墙上开凿的巨大十字型开口。它成为了这个和封闭的空间与外部光源的唯一通道 ,不仅仅在视觉上完成了的设定,而且在教内涵和意义上都达到了无法超越的高度:因为有了的光,所以那些一直在和封闭的浑沌世界里毫无方向、一直在寻找的人,终于获得了人生的和希望……
在最简约的形态下,饱含了如此的深意,怎么能不让人激动万分泪流满面?我并不是教信徒,但依旧为此深深折服。这些年走过不少国家,看过无数不同类型的,但我还是觉得这个看起来朴素简陋的“光之”,是最独一无二的。
还有,这个光,方位朝南。做礼拜的时间一般是早上,所以这个光十字基本上可以确保在做礼拜的时间里都有足够的“亮度”,并且随着太阳的角度变化,也会位移和变动,一边做礼拜,一边还能欣赏这场光影秀,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呢?
这个疑问不是我才有。这座本福寺水御堂1989年扩建,委托安藤忠雄设计一座具有独特象征意义的佛教建筑。那时候安藤先生的光之刚落成,体现出他对于教意义超乎的理解和洞察,估计这是本福寺找到他的重要原因之一。我能理解,毕竟安藤先生花了十年时间周游欧洲 ,他不可能不了对于欧洲的意义。
当安藤提出了修建地下佛堂的方案,遭到所有人都反对:佛堂怎么能够往地下走?这不是吗? 安藤解释说,池静谧圣洁,体现佛教“步步生莲”本意,在池的包围中慢慢拾阶而下,进入﹐其实有洗涤心灵的含义,也是重回佛教原点之意。人所有的人,通过这样一个从地表地下的通道 ,就像是我们回到一个封闭的内在空间,思考人性 ,然后回归内心的过程。人总是要落到最低落、最的时候,才会有的顿悟。
,许愿。更多的规矩不太懂,于是只好安静观察大殿的细节。大殿里有护身符和之类的物品可请,写上了数额,自觉投放。请了四本随身带走。
从大殿出来继续往前,就会抵达大殿的后部。这时候就会看到大殿四射的光源从何而来。原来最外层的混凝土围墙开了一个大口,安装着巨大的窗棂。
旅行Tips:日本〒656-2305 Hyōgo-ken, Awaji-shi, Ura, 1310。谷歌上的公交都在此都不太准确了……而梁叔忘记了当时的公交车线。所以,自求多福吧。
先坐JR,再换大巴,再换岛上并不多见的出租车,才能抵达这个面海临山的酒店——差点以为是黑店。但命运的玩笑砸过来时,真的措手不及。看,我背着包站在酒店门口时,看到了什么:
PS, 讲点建筑外的题外话。因为这个酒店,雀跃了半天。但岂料到最后被它得也是茅台级别的醉:
一,若没有提前在酒店预订餐饮,是不能临时去餐厅就餐的,我猜是人太少吃任何一点东西都需提前备餐……
二,这荒郊野岭的山上,没有任何餐厅和便利店可言,更没有公共交通。最后酒店帮忙叫车送我到附近山下随便一村里吃了家唯一开门的拉面馆。吃完后发现根本没车能回酒店!于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荒芜山上,爬了半个多小时回去,一走得是寒毛耸立。
其实此行还看了大山崎美术馆其他几个作品,但个人认为不够典型,可以忽略不谈。日本各地遍布不少安藤的作品,也可见其勤奋。但生意越做越大,手下的人越来越多,反而慢慢淡化了他成名的清水混凝土风格。的确,时代的审美和材料的偏好都在进化,建筑同理,成名的绝技未必能保障自己后来武林霸主的地位,安藤忠雄自然也要跟随潮流而成长与变化;其次,77岁的他只是一个金字招牌,即便亲力亲为仍旧是他的作风,但很多动作我相信都是由工作室里的其他设计师完成。
我之前也只懂得从“清水混凝土诗人”的角度去理解他,因为当时没有亲自到他的建筑前参悟过。就像看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湿壁画,就得在壁画所在的下观看,任何一个将壁画挪到美术馆里的做法,都削弱了画的整体意义和效果。同理,安藤“清水混凝土”的建筑,的确只有去日本国内观看,才能体味那原汁原味的内涵。
光的诗人”,他有着永远出奇制胜的思,材质只是一个肤浅的方面,最终他只是“利用最基本的几何形式,就改变了光的形式,为个体建筑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微观世界。”——这是普利兹克评委会对他的评价。
最后一点,就是安藤第一品的好作品,绝对不是他做的各种商业类型的公共建筑项目,而是那些小而精、带有浓烈教意味的建筑。不的他,以匪夷所思的创意,让经手的教建筑都成为可的绝品。只有在这种建筑类型里,似乎才看到先生一生所求,是完美的极简主义,是一气呵成画出来的一个干净的圆。除了教建筑,还有就是他做的很多私人住宅项目,也是个个惊人的美。
(ir-ced concrete)直接利用混凝土成型后的自然质感作为饰面效果的混凝土,被认为是混凝土材料中最高级的表达形式。它具有最本质的美感,素面朝天,朴实无华,但透露厚重和的韵味。材料本身所拥有的柔软感、刚硬感、温暖感、冷漠感不仅对人的感官及产生影响,而且可以表达出建筑情感。业内多认为这是一种高贵的朴素,看似简单,其实比金碧辉煌更具艺术效果。
推背图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