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名广告业白领到一名公益创业者,肖亮付出了月收入减少五倍的代价,却又收获到令他欣慰的:他的小笼包聋人协力事务所用一年时间,为80多名聋学生提供了电脑和动漫设计方面的培训,并推荐他们到大企业实习,有近30名聋学生因此正式工作岗位。
肖亮是个“80后”,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他找到一份在广告公司做设计师,这一干就是近六年,收入也不错。若沿着广告业寻常的职业发展径走下去,肖亮的月收入不会从五六千降至1000元。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的一次捐助活动中,肖亮结识了一家专做临终关怀的公益组织负责人。半年后,在地震带来的对人生的重新思考下,肖亮辞职加入了这家公益组织。 2009年底,这家公益组织承接了一项设计任务,肖亮便与从前学手语时认识的聋校老师商量,请一些在聋校里学设计的学生一起来完成,同时给他们一个锻炼和赚钱的机会。
与聋人学生的接触让肖亮了解到他们的就业现状:目前全国有80多所学校为聋人开设大专和本科学历专业,大多数与视觉设计有关。但囿于交流障碍,毕业后能找到专业对口工作的学生并不多,不少人只得从事管仓库、洗碗、流水线操作等工作。于是,肖亮萌发了一个想法:创办一个专门的非营利组织,帮助有能力、有理想的聋人创造就业机会、积极融入社会。
2010年5月,肖亮创办了上海小笼包聋人协力事务所。取名“小笼包”,“小笼包皮很薄,但是一口咬下却汁水四溢、唇齿留香”,肖亮说,“聋人也是这样,他们默默不语,内心却充满热情,对生活充满向往。 ”
创业伊始,肖亮是名副其实的“光杆司令”,不过好心给他带来好运气。他顺利地找到了2010年7月正式开园的上海市社会创新孵化园,成了第一家入驻机构。肖亮又从原来公司请来一位同事来做合伙人,两个“80后”年轻人只给自己开1000元的月薪,基本靠积蓄过活。
不同于一般的公益机构,“小笼包”通过企业化运作来做公益。它有两个核心部门,品牌事业部和公益事业部。前者共有5名全职员工,其中2名是聋人,这个部门具有一定的“造血”功能,能赚钱,通过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品牌管理、平面设计制作、网页及多、商业摄影等服务,为公益活动赚取经费。后者则是纯公益性质,试图通过“1+1”实训项目,使专业相同的一名健听大学生与一位聋学生结成对子,把他们同时推荐给大企业进行设计岗位的实习。
令肖亮和“小笼包”们骄傲的是,他们的“1+1”实训项目用一年时间,为80多名聋学生提供了电脑和动漫设计方面的培训,并推荐他们到大企业实习,有近30名聋学生因此正式工作岗位。
然而,“小笼包”也遇到了很多非营利组织都遇到过的难题。在肖亮最初的设想里,希望把具有“造血功能”的设计业务做大做强,从而使来自买单和社会捐助的资金占比不断减少,使品牌事业部的盈利最终能支付员工工资和所有公益项目的开支。不过,由于用于公关宣传的经费有限、一些人一听“聋人设计”便以为“稍欠一筹”的等原因,品牌事业部的业务量一度下滑,导致今年还没资金启动“1+1”项目。
作为一个性格自在的年轻人,肖亮说自己从未考虑过走公益创业道可能给生活带来的改变,例如经济上的损失、已过而立之年还没女朋友。 “我只希望做专业的、有创意、有趣的公益活动,过好每一天,未来自然会更好”,肖亮腼腆地笑道。
本文由 790游戏(www.790.kim)整理发布